美国与日本此次关税谈判的背景,既有现实的贸易摩擦,也有历史的回响。
历史对照:《广场协议》签署40周年背景下,美方再度施压日本,试图复制当年解决贸易逆差的“经典剧本”;
现实动因:特朗普政府推行“对等关税”,对日本汽车征收25%关税并施加10%的普遍关税,日本被列为首轮“谈判对象国”,压力巨大;
谈判时点敏感:谈判时间点临近美国总统选战、汇率波动加剧与全球债市动荡,美方谈判意图显然不仅限于货品进出口。
点评:此轮谈判不仅事关双边贸易平衡,更是特朗普政府“新孤立主义”在外交经济政策上的延伸实践。
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,日本选择了“不急、不让、分化议题”的策略组合。
政策不让步:首相石破茂明确表示不急于签署协议,不愿“以妥协换时间”,显示日本强硬立场;
谈判议题拆分:将贸易与汇率议题明确区隔,分别安排赤泽亮正与财务大臣加藤胜信主导,意图避免被“打包敲诈”;
拖延战术显现:设置多轮谈判路径,并借IMF会议机会分化压力,试图延后敏感话题的正面交锋。
点评:日本深知“先谈就先受压”,通过“议题拆解+时间换空间”策略为自身争取谈判余地。
美国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对日本汽车实施高关税;
对日本经济影响巨大——汽车占日本出口比重超两成;
美方意图逼迫日本扩大在美建厂、创造就业,以转移制造环节。
特朗普长期批评日元“被低估”,或将逼迫日方接受汇率约束机制;
日本通过设立专责官员、将议题推迟至4月底,显然在防范重演《广场协议》结果。
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,日本作为最大海外债主之一,其持债动向或成为谈判隐性筹码;
美国可能试图要求日本稳定/扩大美债持仓,以支撑其财政融资需求。
特朗普或再提《美日安保条约》“不对等”问题,施压日本提高军费;
日本可能通过增加美制武器采购来进行“间接让步”。
维度 | 可能变化 | 对日本的影响 |
---|---|---|
贸易结构 | 美要求增加进口美国产品、限制对美出口 | 加重日本出口依赖型经济结构的脆弱性 |
汇率机制 | 若设定日元浮动“限制区间”或目标值 | 或将损害日本货币主权,引发市场波动 |
金融关系 | 倘若美方要求日本持续增持美债 | 将加大日本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难度 |
安全合作 | 若扩大防务支出或采购美制军备 | 将增加日本政府开支,国内政治阻力增强 |